独特的蟳埔“蚵壳厝”-文化旅游-走进丰泽-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丰泽 > 文化旅游
独特的蟳埔“蚵壳厝”
2007-02-08 13:43 阅读人数:49
 

从丈夫手中接过刚刚从海里捕回来的海产品,蟳埔社区的妇女挑起竹筐,奔走在小巷中青青的石板路上,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她们虽每日无数次经过小巷,却早已忽略了身边熟悉的民居。然而晨曦一缕温暖的阳光,却让民居鱼鳞般的光泽展露无疑。蟳埔妇女不知道,其实她们和民居是这小巷中一道不褪色的风景。 

  这样的民居叫蚵壳厝,穿行蟳埔社区弯弯曲曲的小巷里,随处可见。 

  蚵壳厝的旧貌新颜 

  蟳埔社区老人协会会长黄荣辉负责这次蚵壳厝的普查工作。在他的指点下,记者在蟳埔的小巷中寻访那些散落在条石或钢筋水泥建筑之间的蚵壳厝 

  寻找蚵壳厝其实并不轻松,因为蟳埔社区的蚵壳厝已经所剩不多,散落在社区极个别没有重建的角落里。现在的蟳埔社区遗留下来的蚵壳厝只有60多座,而且大多比较破旧,住在这些老房子的很多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

  黄荣辉带着我们来到蟳埔社区后巷,那里有迄今保留较为完整的4蚵壳厝,一字排开,约300米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我们走到其中一扇门前,门口有四级台阶,上了台阶,就走进了蚵壳厝。屋子比较暗,大部分地方都放着用于烧火做饭的柴火。由于年代已久,木制的门框和房顶已经被熏黑了。黄荣辉说,这座蚵壳厝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只有一个老阿婆住在里面,而她的儿孙都已经搬到了附近新盖的小洋楼中。当时搬家的时候,老阿婆执意要住在蚵壳厝里,她说住了一辈子,习惯了,舍不得搬。

  在一些现代建筑的门外,记者看到地上堆着类似于墙上蚵壳的贝类。黄荣辉说,这里的蚵壳厝用的材料可不是地上堆着的这些从本地海域捞起来的蚵壳。据专家考证,这些蚵壳厝用的蚵壳原产于非洲东海岸,大概有15公分长,分为上盖和下臼。上盖3厘米厚,下臼大概厚5厘米。

  黄荣辉搜集的蚵壳厝资料记载了这些蚵壳的来源:当时,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 

  蚵壳厝的特性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防水、冬暖夏凉,经济实用,受到了蟳埔及周边金崎、东梅、后埔百姓的喜爱。明末清初,家家户户建房子都或多或少会用上一些蚵壳。 

  穿行在小巷里,除了原始的蚵壳厝的身影,记者发现有那么几幢现代建筑用上蚵壳来装饰外墙壁。 

  外墙上划出一块一米见方的面积,镶上蚵壳,这便是现代所谓的蚵壳厝。黄荣辉认为,这样的装饰由于没有好的师傅,贴在墙上的蚵壳没有以前的那么精美细致,和周围水泥墙的配合也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 

  也有别墅的外墙体用蚵壳装饰。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的花岗石、红色的砖石构成了一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而那一段如同片片鱼鳞的蚵壳墙壁,更是光彩夺目。 

  后埔村的建筑师傅 

  蟳埔人以海为生,我们村是没有建筑师傅的,帮忙盖房子的都是邻近的东梅、后埔、下塘、下堡人。黄荣辉说,他现在只知道后埔村那里还有一个师傅——黄荣华。 

  出生于1940年的黄荣华师傅打小就开始学习盖蚵壳厝,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30多人懂得盖蚵壳厝的师傅,不过他是最年轻的了,比他年纪大的很多都已经作古了。 

  我家有18代人做建筑师傅,我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去给人家盖蚵壳厝,他们也不会手把手教你,就是自己在一旁边看边学。

  盖蚵壳厝是一件难度不小的手艺活。黄荣华告诉记者,建造蚵壳厝时,要考虑房屋 

  的坐向、是祖厝还是民居等因素。师傅还要按照主人家的意见,根据外墙的大小,处在哪一位置,用什么形式建造等进行一系列设计,然后再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和小,再清洗干净。 

  原来砌墙只需要用土,不管是山上的、田里的都可以,只要有黏性,把蚵壳一只一只叠好,就能把墙壁装饰得很好看。黄荣华说,用蚵壳砌墙比较慢,但熟能生巧。不过如今他已近30年没有做过这活计,生疏了。 

  砌蚵壳需要精湛的手艺。精明老练的师傅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在砌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要叠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 

  “‘蚵壳厝的墙壁厚度一般有36厘米,现在用条石、机砖砌的墙壁厚度大概在12厘米~24厘米。黄荣华说,用蚵壳盖的房子,下雨的时候,雨水不会泼进屋里,而且冬暖夏凉。 

  黄荣华家有七八个兄弟,他们的老房子都用了蚵壳装饰。我们后埔村没有蚵壳,都是到蟳埔那边买过来的。我在做师傅嘛,看到谁家在拆房子,不要那些蚵壳,就买回来,很便宜。黄荣华所在的后埔村也有老房子用蚵壳装饰,都是托黄荣华这样的建筑师傅留意,知道蟳埔谁家拆房子,就去买蚵壳。 

  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谢万智科长: 

  我们认为,对于蚵壳厝的保护,不在于蚵壳厝实物本身,而在于对蚵壳厝建筑工艺的保存,因为工艺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 

  蚵壳厝作为建筑工艺文化的载体遗存下来,时代久远,是蟳埔当地奇异的风俗。然而,较为简陋的蚵壳厝,现在已经很少人居住。每个市民都有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利,不可能要求人们选择再去居住蚵壳厝 

  文化部门将根据其价值给予适当保存,并作为今后参观项目。同时,在建筑工艺及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研究方面,蚵壳厝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关链接 

据介绍,蚵壳厝蚵壳的装饰部位一般有以下四种: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鸟踏下,这种形式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鸟踏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用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鸟踏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摘自《泉州晚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需要开启无障碍服务吗?

30秒后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