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丰泽 > 文化旅游
阵容剧透来啦!“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项目先知道~
来源:泉州政务 看丰泽 2024-02-13 17:59 阅读人数:1

  2024甲辰龙年,神龙来仪,春满泉州;龙腾四海,国泰民安。由泉州市文旅局联合丰泽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将于甲辰龙年2月15日(正月初六)14:00,在泉州千年古港、海丝起点后渚港所在区域中央商务区举办。 

  本次活动共有30个方阵、30项非遗项目,有龙年“泉州龙龙”彩车及舞龙、香龙、板凳龙、阁龙,有特色鲜明的传统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武术,以及古老百戏傩舞、刣狮、水车阁、英都拔拔灯、龙虎旗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尽显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原味与特色,值得期待。 

  

  【踩街项目抢先了解】 

  

  南少林武术 

  泉州少林寺系南少林武术发源地,尤以拳术著称,拥有五祖拳、五节花拳等诸多拳种,构成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五祖拳是泉州南少林武术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蟳埔民俗亲子秀

  蟳埔女们盘头插花,穿着大裾衫、宽脚裤,以勤劳与坚韧的精神品质而著称。她们的习俗也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亲子秀的表现形式则展示出蟳埔女习俗代代相承的风貌。这一习俗不仅丰富了泉州的民俗内涵,也见证着泉州海洋文化的传承。 

  


  晋江型厝香龙习俗 

  晋江型厝香龙习俗是晋江市东石镇梅峰村独特的年例民俗,已有上千年历史。以香龙巡游,可以祈求风调雨顺、社区平安。香龙以粗索为筋,外裹稻草扎成“龙身”。此次方阵中的龙身更插有1500多只的供香,舞动时似真龙腾飞,壮观非凡。该习俗于2013年列入泉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泉州市重要的文化瑰宝。 

  


  晋江舞龙队

  晋江梅岭锦塘舞龙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最初的舞龙队由锦塘自然村村民组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一项融合了传统游艺与武术的体育竞技项目,并传承至今。锦塘舞龙的套路多变、技术高超。以锣鼓为号,整条龙可以做出翻滚、升腾等动作,气势磅礴,体现出了晋江人勇立潮头、爱拼敢赢的拼搏精神。 

  


  五音吹

  五音吹是泉州市传统音乐,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五音”包括大锣、小锣、钹、大吹、鼓五种乐器。演奏时气势威武雄壮、震撼人心,似百万雄兵奔驰沙场,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泉州妆阁

  来自安溪县的泉州妆阁(湖头水车阁),它的产生与群众生活劳动有着密切关系,其独特的水车造型和妆阁的华丽装饰相得益彰,水车上的孩童着古装扮相,与扮演宋元时期的泉州人民的演员们共同组成当时的迎番队,彰显了自古以来泉州人包容好客的精神面貌。 

  


  市井十洲人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表演者为我们展示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盛况。白天,刺桐城街上“缠头赤脚半蕃商”,到了夜晚,仍灯火辉煌。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商贩留居泉州,并将他们的文化带到这里,彰显出宋元时期泉州海纳百川的多元盛景。 

  


  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和“打花绰”,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泉州,无论是节日庆典、迎神赛会还是人生礼俗,随处可见“拍胸舞”的身影。拍胸舞形式简单生动、诙谐有趣,饱含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嗦啰嗹

  “嗦啰嗹”也称“采莲”,是历史上泉州城区广为流行的一种端午节仪式性民俗活动,以龙为崇拜对象,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伴随阵阵锣鼓与欢庆音乐,整支队伍一路高唱龙王歌,以龙王的福语祈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火鼎公婆

  火鼎公婆是泉州“踩街”和“妆人”游行中,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火鼎公、火鼎婆两人抬着火鼎边走边跳,动作诙谐幽默,极具观赏性。 

  


  踢球舞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蹴鞠”游艺。通过音乐、舞蹈的结合,成为一种宫廷、民间共同喜爱的舞蹈。泉州踢球舞层次绵腻,表演生动,有捧球、争球、托球、踢球、顶球等技巧,颇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泉州五大剧种乐种方阵 

  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与南音所组成的泉州五大剧种乐种方阵,其中包括木偶戏与南音两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多类剧种的泉州,是宋元南戏重要的辐辏之地,被称为“闽南戏窝子”。南戏与南音踩街上阵,激发了戏曲艺术的无限魅力,让南戏和南音真正“活”起来、“热”起来、“传”下去。 

    


  大鼓凉伞

  大鼓凉伞流传于福建、台湾地区,源自古代抗击倭寇、军民欢庆胜利时的鼓伞共舞,场面壮观,气势恢宏。表演时,领头鼓手击鼓起舞,动作矫健潇洒;少女们则舞动着凉伞,踩着鼓点翩翩起舞。 

  


  南安英都拔拔灯

  英都拔拔灯源于南宋纤夫“拔船”,定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种集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其质朴、粗犷的风格,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俞家棍

  俞家棍系俞大猷以太祖拳和荆楚剑技为基础提炼而成。相传1561年,俞大猷取道嵩山少林寺,传授俞家棍法。其特点是招式精炼、兼枪带棍,以静待动。“俞家棍”于2011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鹤拳

  白鹤拳以鹤为形,以形为拳。“永春白鹤拳”于2022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仿生象形白鹤脚,鹤舞长空展英豪,表演者们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精彩的演出展现了白鹤拳的独特魅力。 

  


  泉州刣狮

  “刣狮”,也就是“斗狮子”。清雍乾时期数度禁拳,练武不得不变换形式,而泉州民间吸纳传统的舞狮文艺形式,增加了表演气氛,并掩饰了练武活动。作为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刣狮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施厝扁担术

  施厝扁担术是泉州南少林寺武功在民间的遗技,前身为泉州南少林的护寺棍法。施厝扁担术的套路有三斧开天、七步势等6种,招式势势相成。该项目于2022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狮

  青狮融舞蹈、杂技、武术为一体,表演别具一格。青狮的“狮头”前额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铜铃。闽南谚语有“青狮白目眉,有本事任你来”之说,意即谁敢以“青狮白目眉”出阵,就有胆量接受各路武林高手的挑战。表演者用各式兵器打斗狮子,显出威猛雄浑、争拼格斗的凌厉气势。 

  


  汉服秀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在汉服秀方阵中,模特们身着各式汉服,或婀娜多姿,或端庄典雅,仿佛穿越时空,让观众领略璀璨的中华文化。 

  


  惠女舞龙

  惠安女是惠安县沿海地区独特的女性群体,以勤劳、美丽和特色的服饰文化而闻名。2006年,惠安女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她们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坚韧,诠释舞龙的韵律与节奏。 

  


  洪濑天香龙阁

  “龙阁”又名“蜈蚣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通常由几十块木板连接组合而成。上面置一高凳,每张高凳上坐一孩童,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如《陈三五娘》《水浒》等。在重大庆典中亮相,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也传承着泉州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泉州多地有此习俗,以洪濑天香龙阁为甚。 

  

(来源:泉州市文旅局)

 

更多资讯,请关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