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2101-0200-2021-00109
    • 备注/文号:泉丰政办综〔2021〕29号
    • 发布机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1-11-12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泽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1-11-15 16:02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各园区管委会:

      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将《丰泽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丰泽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目  录

      前 言

      一、“十三五”丰泽区工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3.平台效应日益显现

      4.“两化”融合加快推进

      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

      2.坚持高质量发展

      3.坚持开放发展

      4.坚持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二)细分目标

      1.产业规模

      2.工业结构

      3.创新能力

      4.“两业融合”

      5.绿色发展

      四、发展方向

      (一)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1.高端装备制造业

      2.电子信息产业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扩能

      1.纺织服装产业

      2.包袋制鞋产业

      3.机械制造产业

      4.工艺品产业

      (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

      1.检验检测

      2.现代物流

      3.工业设计

      4.金融服务

      五、主要任务

      (一)创新驱动工程

      1.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2.健全创新服务体系

      3.持续优化三创环境

      (二)主体提质工程

      1.改造提升产业社区

      2.培育行业龙头骨干

      3.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

      4.加快推进企业上市

      (三)产业数字化工程

      1.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2.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四)两业融合工程

      1.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2.搭建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3.打造“工业+旅游”新模式

      (五)国防科技工程

      1.壮大国防科技工业优势产业

      2.促进军民双向精准互动

      3.健全产业融合配套措施

      (六)开放合作工程

      1.参与“一带一路”、RCEP高质量发展

      2.融入闽西南产业协作分工

      3.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

      (七)质量品牌工程

      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

      2.实施质量升级工程

      3.加快品牌培育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加强政策引导

      (三)加强人才建设

      (四)突出项目支撑

      (五)完善配套措施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兴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期,也是丰泽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传统产业提质扩能增效、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实现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定制化发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丰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整体部署,编制《丰泽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2021-2025年。

      一、三五”丰泽区工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丰泽区积极以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现代工业体系框架。育成基地、领SHOW天地和泉州软件园等三个园区积极发展电子制造、软件信息等新兴产业,近年来累计培育小微企业数达637家;高新技术产业稳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初的24家增长到目前136家。2020年纺织服装、包袋鞋业、机械制造、树脂工艺品等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12.4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55%。

      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丰泽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成为泉州首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工业发展增添了动力与活力。2016年以来,全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36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规上工业2019年度R&D经费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2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工业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3.平台效应日益显现

      “十三五”期间,工业产业平台不断完善,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区现有国家级平台15个,省级平台30个,其中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为1个、3个,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企业)分别为3个,5个,数量居省市前列。检验检测平台技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与纺织服装、包袋制鞋等传统产业发展深度对接,为企业提供全面、快捷的检验检测服务。科研平台持续完善,产学研对接深入推进,引进了哈工大工研院、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家研究院,累计开展合作项目400余项;引进了“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泉州中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4.“两化”融合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丰泽区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积极推动企业向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初现成效,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车间、生产线改造、智能制造装备不断升级,涌现出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匹克购置多台智能化设备,导入鞋生产车间MES系统,将车间过程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过程品质管理与现有应用系统进行集成、通过多元可视化设备展现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打造数字化车间。南方路机“机器人焊接工作站”项目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生产线现场操作人员减员率达到75%。全区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 16家企业被列入泉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企业;润泽智能“智慧城市用电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讯网网络“鞋材精准匹配服务平台”等27个项目先后入选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

      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丰泽区以构建绿色化、生态化的制造业为发展导向,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加强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组织实施海天染整锅炉改造、圣泽环保电机系统改造等重点节能改造项目13个,引导南新漂染等印染企业开展清洁化改造,全面完成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有效增强绿色发展动力。2016 至2019 年,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3.1%、-14.9%、-13.8%、-17.29%,提前一年完成市下达的“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度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中国工业面临着“逆全球化”的冲击与“双端挤压”挑战。从整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是丰泽区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1.发展机遇

      “双循环”发展格局,全面促进消费——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显著的本土市场优势,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有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提高工业产品的出口效率。丰泽区工业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战略,既可以利用供给侧产业升级和需求侧消费升级同时呈现的历史契机,也可以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对中高等技术制成品需求的机遇,积极推进制造业高端化。

      政策叠加红利,提供持续动力支撑——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力度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诸多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叠加,我省与台湾、东南亚以及中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不断加深,合作领域持续拓宽。泉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等多种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为作为泉州中心城市核心区的丰泽提供更持久的动力支撑。

      新技术注入新动能,带来“换道超车”新契机——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并使得增材制造(3D打印)、虚拟和增强现实等渗透到工业生产中,催生出新的产业。丰泽区借助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出现技术创新引起产业创新的趋势,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化数字赋能,优化技术支撑保障,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智慧产业领域形成的应用示范项目将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泉州软件园、泉州知创园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载体纳入规划或启动建设,为丰泽区“十四五”工业“换道超车”赋能。

      2.面临挑战

      国际形势严峻,工业经济面临“双端挤压”——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在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起“贸易热战”,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影响了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对我国产业链压制效应增大。此外,“科技冷战”也提高了引进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和人才的难度。发达国家认识到离岸外包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危害纷纷推动高端制造回流,发展中国家利用要素低成本优势吸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的转移,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丰泽区纺织服装、包袋制鞋等代加工贸易受到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全球供应链受阻,原材料、零配件供应存在困难,需求端与供给端受到“双端挤压”。新形势下,要求丰泽区部分企业立足于扩大内需,寻求国内市场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但短期内替代难度大、成本高,造成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新兴产业处于培育壮大阶段,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作为泉州中心城市核心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都市产业体系,是丰泽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工业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当前丰泽区经济面临的难题。丰泽区打造的新兴产业作为现代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现阶段仍处于培育壮大阶段。“十三五”期间,丰泽区2.5产业、都市型产业处于加速发展, 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设施处在基础建设阶段,对丰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在丰泽区的工业转型升级中,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以及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丰泽区工业面临的严重问题。随着国内进入“城市有机更新”期,国内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不同城市群之间在争夺优质产业资源的竞争激烈,使得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工业用地供给越来越紧张,中心市区土地载体紧缺,企业发展扩大的空间不足,在没有新增工业投资项目的情况下,靠存量工业企业的设备更新难于形成较高的投资总量和增速。另外,我区人口红利消失、人才红利尚未形成、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环境保护成本增长甚至环保标准变化等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丰泽区“5610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优势,推动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定制制造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工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体系,探索创新模式,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引才、留才、用才、育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2.坚持高质量发展

      立足丰泽产业优势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核心企业,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新基建战略实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产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坚持开放发展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与闽东南协同发展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国的产业合作,开拓互利合作新空间。

      4.坚持绿色发展

      围绕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适应城市化对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工艺,研发绿色产品,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智造”丰泽为引领,围绕创新驱动,全面促进丰泽工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将丰泽区打造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门类多元并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基建布局成效显著,现代都市工业呈现新形态,两化融合、两业融合对工业高质量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取得明显进展,绿色发展成为主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得到有效推进,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二)细分目标

      1.产业规模

      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左右,增加值率比“十三五”末有所提高。

      2.工业结构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服装、包袋鞋业、机械制造、树脂工艺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分别超60亿元、40亿元、29亿元、2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初具规模,现代都市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创新能力

      “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以上,累计新增“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12个以上,累计引进建设重大研发机构8家以上,力争建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2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国家高技术企业争取达到300家。

      4.“两业融合”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在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新增市级以上两化融合入库企业20家以上,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10个以上,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构建具有丰泽特色、能够支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5.绿色发展

      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全市领先水平,争取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

      四、发展方向

      (一)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1.高端装备制造业

      智能装备——支持北峰片区改造提升,打造北峰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园。主动挖掘产业发展的装备智能化需求,着力发展智能制造、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动“数控一代”龙头企业研发和应用示范工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智能化、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引导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智能装备高端创新服务平台与机械装备企业开展项目对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攻关等合作。扶持一批智能装备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南方路机、烟草机械、福建鸿益机械、达峰智能等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实施工程机械、烟草机械、成形砌块砖机、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以及功能性部件的研发,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壮大。

      特种机器人——以特种机器人研发为核心,依托哈工大工研院、兵装集团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新诺机器人公司,整合系统集成、嵌入式开发、人工智能产业资源,以特种机器人本体制造、定制开发两大产业链模块为主攻方向,以军(警)用设备、公用设施服务、医疗服务等细分行业应用为切入点,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实现小批量生产。引导机器人龙头企业提早布局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以及智能特种机器人创新应用。发挥新诺机器人自动化项目的示范作用,培育专业服务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充分利用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拓展特种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持续引进和培育优质的特种机器人上下游企业,打造集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智能安防——依托泉州知创产业园,与北京中关村硬创空间合作运作“知创园实验室”,使智能配电网、智能安防、无线电产品三大检测平台快速投入运营。以智能安全为主导,大力发展集成化安防系统、数字视频系统和家居智能化产品,积极发展智能报警监控系统、隐形防盗锁、智能家居和各种红外报警探测器,推进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安防的应用,推动安防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移动化发展。发挥佳乐电器、环宇通电子等安防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条,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形成企业间互补互促良好合作关系。

      3D打印——加快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利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等职业教育资源,集中解决3D打印过程中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及材料工艺问题,开发一批重点成形工艺及装备产品,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鞋服、建筑、医疗等领域。建设3D打印、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广泛聚集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创业团队,不断催生先进3D打印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发挥大宇3D打印等骨干企业示范作用,不断促进3D打印技术的推广及产业化应用。依托“国家增材制造创新福建应用中心”项目的示范作用,对3D技术与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平台及社会化服务开展系统研究,进一步促进3D技术在纺织服装、包袋鞋业、机械制造、树脂工艺品等支柱产业的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2.电子信息产业

      以中国(泉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知创产业基地为契机,找准知识产权助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抢占智能制造、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以科立讯、力同科技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数字无线通信及网络设备研发制造,提高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的制造能力,积极发展数字专网通信、5G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着力发展数字对讲机产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难题攻关,紧抓突破数字对讲机技术含量高的上游环节,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研发机构,补全集芯片研发、软件开发、终端解决方案、整机装配、贴片生产、配件生产、工业设计等个环节的数字通信产业链,全面打造数字通信产业基地。以通讯设备制造为重点,以泉州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依托,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构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终端应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行产业招商,引入高速集成电路、纳米级集成电路芯片等制造、封装和测试企业,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形成MEMS(微机电系统)产业集聚。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5G——积极对接泉州5G战略规划,根据《丰泽区推进5G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与覆盖,在5G基站站址、用电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泉州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引进一批优质企业,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基建设计应用。以联通云计算产业园、“智慧丰泽”云计算中心为依托,培育壮大现有的南鸿通讯、联誉信息等5G通信企业。瞄准5G商用背景下的专网+应急通信市场,突破信息通信核心技术,加速5G应用产业孵化与落地,促进5G应用融合创新,推动微波通讯、智能安防业迭代升级。引导龙头企业在5G光芯片、AR/VR、工业互联网及终端应用产品等领域建设5G技术创新中心。引入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5G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示范应用项目,推动5G与新信息技术紧密融合,进一步集聚流量,带动产业发展,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大数据和云计算——围绕大数据战略,持续推进“智慧丰泽”建设。以泉州软件园、联通云计算产业园等为依托,大力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推进工业大数据与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智能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建设服务泉州产业的数据处理平台、商务服务平台及信息共享中心,打造海西(泉州)云计算产业园,形成数据驱动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以应用为导向,大力引导力同科技、联誉信息等大数据应用企业开展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创新技术服务模式。持续引进数据采集、数据储存、集成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构建从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采集、服务到应用的产业生态圈。发挥云计算中心项目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促进人才、技术和科研设施等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升工业网络基础,支持以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新型蜂窝移动通信等技术改造企业内外网,推动新型工业智能网关、专业边缘计算数据模型和设备等应用。培育和引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对丰泽区纺织服装、包袋制鞋、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进行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集聚。以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为核心,加快形成以创新中心、人才实训、生态企业集群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生态。支持制造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企业牵头或联合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加快工业软件及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将其建成集人工智能云、软件开发云、工业互联网云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中心,支持本地企业借助软件云开发产品和服务,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和增值服务,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虚拟现实技术——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制造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提高制造执行、过程控制的精准化程度,推动协同制造、远程协作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整合第三方机构、行业龙头、高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资源,构建5G、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制造业融合创新能力。推广虚拟三维设计、虚拟制造、虚拟产品展示等新型生产方式,打造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纺织服装、包袋制鞋、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应用为导向,开发VR工厂系统,加快企业生产向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扩能

      1.纺织服装产业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以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推动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支持高科技纺织品和高端面料研发,通过在线检测及智能化操作技术等手段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引导中小企业和迪特、匹克等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技术、资金、应用等要素对接,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构建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积极培育纺织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新型业态,持续深化两化融合与创新管理。发挥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示范作用,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开发新一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及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加快新产品、新款式开发。引导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和高端定制,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重点企业发展闽派潮牌、建立设计师工作室,以创新潮流和时尚融合为提升方向,向都市时尚产业转型。聚焦网红经济、平台经济,开展网络直销、社交电商等直销业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强化精准营销,采取“线上拉动线下”策略,积极打通全渠道销售模式。抓住产业数字化机遇,推进萨瓦影视传媒、菲林文化传播等直播项目建设,利用视频直播、小程序电商、社群营销等方式,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2.包袋制鞋产业

      提高包袋制鞋企业在研发、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能力和开发水平,支持企业“机器换工”,发挥“2.5产业”“接二连三”的作用,推动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鼓励采用智能化鞋底制造设备和控制系统、制鞋生产线和配套缝纫设备,以及基于CAD、CAM的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系统,提升制鞋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借助“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推进技术改造、模式创新,将高科技融入传统产品,开发智能蓝牙解锁旅行箱、智能轻跑鞋等功能型与智能型鞋服箱包产品。探索建设品牌企业代工授权中心,从政策上支持和吸引全球知名鞋业品牌商授权贸易机构入驻丰泽,鼓励二、三线鞋业品牌企业转型承接国际品牌OEM、ODM代工订单,对接区域产能协作。加大对包袋制鞋企业在设计、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定位策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搭建产品流行趋势研究发布、设计成果转化交易、3D打印、数据库与专家资源服务等系列服务平台,导入人体工学设计、无缝技术、防臭技术等工艺技术,以此形成技术壁垒。鼓励鞋服、包袋等生产型外贸企业采取垂直模式渠道战略,“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线上强化数字战略,线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开拓国内二、三线城市市场,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力争外贸企业在拓展“两个市场”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三品”专项行动、对标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加强企业内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产供销全流程质量管控,提升企业质量追溯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企业。

      3.机械制造产业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以链条延伸化、产品智能化、系统高端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工程机械等产业,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生产装备信息化改造。支持南方路机、烟草机械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推广应用三维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三维工业设计系统、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并优化生产和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准确传递与共享。推动市场前景好、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引进和购置数控机床、高端基础件与新型传感器、3D打印(增材制造)等智能机械装备,加强新型材料装配式建筑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工程机械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调整,增强核心产品竞争力。依托福建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建立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为众多机械装备企业提供机械装备设计、仿真、分析、优化等公共服务,促进高端装备的共建共享。

      4.工艺品产业

      在树脂工艺品行业,持续完善和丰富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原辅料配套、展览等一体的专业化产业链。加快工艺制品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将工艺制品产业打造成新型文化业态。依托“华夏匠人”网络平台,推进工艺美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传统工艺美术+匠人”的新兴生态链,推介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企业在文化、时尚等方向开发与工艺制品相关的各种产品,在生产技术上将三维精雕电脑技术运用于模具和产品加工,鼓励企业强化产品研发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富有文化内涵和高附加值的优势。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将模具制造、仿形雕刻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工艺品制造。引导大师工作室与国内外设计大师主动对接,开展创意设计合作,举办艺术交流展览等活动,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工艺美术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开拓东南亚、欧美市场,组织工艺制品企业在国外参加交流、营销活动,保持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创新运作模式,积极推广零售、私人定制、众筹、拍卖等多种产销新方式,提供产权保护、大师评定、人才培训、技艺交流、衍生品孵化、艺术品金融、品牌传播和工艺知识库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与丰泽区工业融合互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加快发展在线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向专业化、网络化、虚拟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1.检验检测

      建设质量检验测试、设计试制验证、检测试验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提供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检测服务。培育并创建一批质量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鼓励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等服务新业态,支持中纺检测、远东检测等一批行业认证与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工作,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水平。

      2.现代物流

      推进北斗导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提高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以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平台打造为路径,重点培育发展多式联运、商贸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形成以专业化的高端物流为主导、智能化的基础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结构。打造集物联网、传感网、互联网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及全方位、一站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特色的“运、贸、融+科技”一体化综合服务,提升物流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着力培育现代物流园区,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运营,组织共同存储、共同配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3.工业设计

      重点面向纺织服装、包袋制鞋、机械制造、工艺品制造等特色产业和优势领域,形成一批产业结合度较高的工业设计企业,加强面向工业特定需求的共性技术、业务流程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搭建工业设计网络平台,发展高端装备和电子产品设计,开展包含设计、设备集成、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备维护和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服务,加快推进集装备、软件、在线服务为一体的集成设计。利用知创产业园、北峰工业区等载体加快工业设计招商,加速产业聚集,整合迪特、宇朔等工业设计企业的优质资源,提供从产品设计研究、产品外观造型、结构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全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积极举办工业设计产业对接会,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对接设计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创新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4.金融服务

      依托丰泽街金融中心,东海金融供应链集中区等载体,激发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坚持“一地一特色”的金融产业空间布局,持续推进环泉州湾金融核心区建设,努力构建多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以金融集聚助力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深入实施制造业贷款“双提升”工程、创新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立足纺织鞋服、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在大数据、电商、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与金融需求,创新“B2B+P2P+征信平台”产业链金融、“互联网+物联网+金融”电商金融等模式。进一步拓展金融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促进企业境内外投融资便利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人民币业务,探索开展境外融资、拓展境外融资租赁业务。

      五、主要任务

      (一)创新驱动工程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供给侧改革发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核心领域创新,加大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工业创新发展能力。

      1.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主动融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跨区域整合优质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益,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以创新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解决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联动机制,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2.健全创新服务体系

      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制造业众创空间建设,优化创客发展生态链,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谋划培育一批公共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高水平重大研发创新平台,提升制造业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功能。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工业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真正形成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联合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在电子信息、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械装备等行业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快行业示范项目的推广应用。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强化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平台示范作用,支持南京大学技术转移(泉州)中心、西安交大技术转移中心、环宇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常态化开展技术成果对接活动,为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发布、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对接、科技项目申报、专利查询等综合性科技服务,支持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应用转化。

      3.持续优化三创环境

      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建设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制造业创新发展,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支持知创产业基地建设,以中国(泉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项目建设为核心,打造城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的核心承载区,推动无形资产价值市场化,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优化创业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二)主体提质工程

      1.改造提升产业社区

      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全面融入泉州发展大局,重点打造软件园、知创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10个特色鲜明、品牌突出、服务高端、配套完善的产业社区,进一步发挥城市核心区的商贸环境、人才聚集、金融服务、行政资源等方面优势,推动我区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2.培育行业龙头骨干

      推动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并购重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匹克、南威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联合,在关键领域建设新型创新平台,重点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填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之间的鸿沟,从全产业链角度梳理产品和技术的痛点,促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3.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

      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引导中小企业研发掌握关键技术,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质量效益、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健全完善小微企业培育库,重点培养在关键领域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企业培育档案及成长档案,强化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促进企业“上规升级”。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项目合作,形成全区大中小型企业协作成长机制和梯度发展格局。

      4.加快推进企业上市

      进一步完善拟上市企业培育库,对匹克、南方路机等符合上市条件、具备上市意愿的企业给予辅导和扶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规范运作和发展壮大。坚持境内和境外上市并重、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并重、上市和挂牌并重,实施多层次、多渠道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出台上市扶持政策,对全区拟上市企业按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标准。做好协调服务,积极跟踪服务拟上市的重点企业,协助企业解决上市时遇到的土地房产产权和税收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为企业上市清除障碍。

      (三)产业数字化工程

      紧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机遇,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工业数字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1.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制造系统和信息系统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向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智能化转型。强化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发展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构建推动上下游集聚的产业生态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大数据为基础,推广智能制造、智慧工厂新模式,着力打通企业生产各环节的全数据链,鼓励企业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促进设计、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高效协同,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引导纺织服装、包袋制鞋、树脂工艺等传统优势行业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企业生产数字化。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化改造重点示范项目,为更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样板和可复制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协调作用,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2.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用数字“魔力”激活“云端”动能,加快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部署,降低企业上云成本,持续丰富面向传统产业的新产品,推动传统工业的业务流程重塑、组织结构优化、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工业企业基础设施、平台系统和业务应用“上云上平台”,支持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推进智能化应用。围绕企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加快产业园智能化、云化改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引导企业有序上云。

      (四)两业融合工程

      强化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衍生需求,夯实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两业融合互动发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1.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支持企业服务链条延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在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专业维修维护等领域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南方路机等装备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发展重大装备、成套设备的交钥匙工程。积极运用GPS、传感器、立体相机等新兴技术对机械所处位置、运行工况和部件健康状况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远程维护,建立施工技术支持中心,快速响应客户询问。鼓励匹克等时尚产业企业推广柔性化定制,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面向市场多样化需求,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形成“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柔性生产、柔性制造。

      支持服务环节“裂变”发展。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裂变”专业优势,促进主辅分离。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将生产流程中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从原企业分离出来,设立独立企业,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重点鼓励机械制造企业推进技术培训、售后和运维等服务部门的独立运作。支持纺织服装类企业搭建设计类专业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引导鼓励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强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形成一批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物流企业。

      重构产业链条,打造产能共享。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造一批产能共享平台,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深度整合,解决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总产能互助、部分生产工序互助、生产时间互助,提高企业生产服务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实现资源的弹性匹配与高效利用。

      2.搭建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加快互联网在工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鼓励企业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质量管理和智能化经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实现协同商务、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和智能服务等制造全产业链服务功能,实现复杂产品的网络化协同制造。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服务企业的创新应用,支撑企业实现从硬件收入到服务收入的模式创新。打造工业云服务平台,将消费者与制造业直连,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定制合作,由制造业“前店后厂”的模式逐渐向“工厂制造、互联网销售”模式转变,形成“平台+应用+终端+内容”四位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随时感知、采集、监控有关生产数据,将资源、机器、产品和劳动力有机结合,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效率质量双提升。

      3.打造“工业+旅游”新模式

      依托北峰工业园未来有印、连发锡雕等现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策划工业文化新地标、全新旅游打卡地。以工厂生产设施、生产流程、工人作业等工业生产风貌作为旅游项目,完善解说、导览、DIY体验等配套服务,满足观光、休闲、科普、手工制作、购物等深度体验式旅游需求。充分运用“工业+”模式,进一步推进匹克体育产业园建设,丰富丰泽区城市旅游、工业旅游。

      (五)国防科技工程

      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制造能力的企业参与军工资质认证,参与军品研发和生产,推进“民参军”“军转民”双向互动,逐步形成具有丰泽特色的发展模式。

      1.壮大国防科技工业优势产业

      统筹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资源,培育和打造若干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支持新一代软件信息技术、特种军用机器人、智慧消防、电子通信等优势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引领,补齐产业链短板,以产业融合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软件信息技术。探索军地多元融合建设新模式,推动军民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国防科技工业信息产业生态圈。特种军用机器人。依托泉州相关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以高端装备技术创新及转移转化为核心,以军需应用为导向,持续推进新一代核心器件、智能军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研发,实现军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智慧消防。深度对接军需,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发多形式消防智慧调度管理系统和终端设备,实现对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的日常管理、警情管理和备勤情况的高效管理。电子通信。以丰泽区电子通信重点园区为载体,以电子通信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通过军产学研项目、推动数字通讯产品积极“参军”,主动承接“军转民”产业化项目。

      2.促进军民双向精准互动

      建立健全军地需求、规划计划对接机制,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打通与军地已有相关信息平台对接渠道,推动有关产业项目精准对接。支持具有军品研发技术优势、制造能力的企业与军工企业共同研发,开展军品配套加工和产品生产,推动丰泽区企业向军工领域拓展。加快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和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共享。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泉州分中心”、“泉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会”落地丰泽为契机,打造军、政、企三方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形成一批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个性化的服务载体,为企业提供军工资质认定、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与转移、交易对接、军品采购招标辅导等特色服务。

      3.健全产业融合配套措施

      创新军工企业与民企融合发展新方式,强化政策支持,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信用体系等配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激发融合市场活力,增强深度融合动力。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投融资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科研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努力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探索建立军品企事业单位信用评价体系,全方位保障产业发展。

      (六)开放合作工程

      主动适应外部形势变化,优化贸易市场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坚持协同开放,发挥“海丝”先行区优势,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交流合作,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区发展建设,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争创开放合作新格局。

      1.参与“一带一路”、RCEP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为契机,以工业贸易生产为抓手,积极推动丰泽区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重要信息网络和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进鞋服包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国际化布局。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丰泽设立研发机构、工业设计中心、生产基地,支持外资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建多形式的对外贸易平台,鼓励自建或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拓展海外市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RCEP成员国的资源禀赋,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集群式“抱团”投资,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设立境外营销网点和跨境电商物流中心,提升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

      2.融入闽西南产业协作分工

      积极融入闽西南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有序承接转移。以丰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纺织鞋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引导新兴产业落地丰泽,形成区域间产业链衔接配套、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推动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产业转移重要载体与合作平台建设,更深、更广、更紧密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协同合作。

      3.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

      扩大对台开放,促进合作交流,构建两岸产业对接的前沿平台。加强丰台优势产业合作,以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华创园等为载体,积极承接台湾电子制造、软件服务、数控装备等产业转移。不断拓展对接领域,积极引导台资投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核心环节延伸。推进丰台合作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形成台资项目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与规模效应。探索丰台合作长效互动机制,加强与台湾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知识交流、合作研究、技术转移。

      (七)质量品牌工程

      鼓励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推进创新管理模式,密切关注所在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品牌培育,适应市场需求,深入推进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

      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

      建立品牌孵化机制,精准帮扶,大力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精益生产、6S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小组、六西格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广泛开展质量品牌公益培训。根据企业特点和目标,完善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将质量要求列入品牌管理重要内容,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完善质量奖惩制度,按企业产品质量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从而约束企业,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质量严肃把关。

      2.实施质量升级工程

      以纺织服装、包装制鞋、机械制造、树脂工艺品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标准工作,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导入质量对标、质量标杆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产品质量升级。鼓励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经营模式,推广建设智能工厂,发展共享生产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通过品牌授权,委托加工等模式,加大品牌生产,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平台,满足顾客需要的针对性需求,加强线下企业与线上电商平台之间的密切合作。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质量诚信基本框架和信用等级评价等体系,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实行分类等级监管,把质量作为衡量企业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

      3.加快品牌培育

      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品牌创新,中小企业主动融入龙头企业平台资源网络,改善自身的创新环境。引导行业协会与产业联盟制定品牌成长动态地图,指导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推进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品牌、城市品牌,营造自主品牌发展生态环境。以纺织服装、包装制鞋、机械制造、树脂工艺品行业为重点推进品牌建设,培育私人定制、高端定制等高端自主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利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模式优势,加大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通过商标推广、跨国并购等方式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领导担任各项重点任务召集人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增强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执行效力。完善规划实施和调度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和配套政策,确保转型升级取得实效。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体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手段,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加大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考核评价,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二)加强政策引导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环境优化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加大对智能制造企业、项目、平台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政策兑现的督促检查。统筹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相关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等。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重点加强和改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优化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加快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认真落实上级支持转型升级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产业基金和专项资金扶持,切实保障转型升级各项任务落实。

      (三)加强人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完善人才“引、留、育、用”机制,聚焦“产才融合”,给予不同级别的人才相应的支持和奖励。鼓励企业柔性引进人才,着力引进海内外具有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项目团队。加强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定期更新发布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业融合、新基建等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纳入未来五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强化人才培养措施,健全完善人才培训形式,切实转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强化对人才的配套保障,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构建综合式的人才服务平台,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一揽子”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补贴、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待遇,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就学问题。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配偶安置、交通便利等配套服务。

      (四)突出项目支撑

      突出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以项目带动发展。致力于补短板、强基础,持续开展项目攻坚、项目征迁、招商引资等活动。紧盯风口行业、热点领域,重点围绕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引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型业态项目,筛选引进一批链条型、基地型、龙头型高端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总抓手,推动形成项目滚动接续的良好态势。创设优质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项目、转型升级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工业用地盘活力度,用新思路、新办法破解土地难题,推动全区经济提质增效,健康稳步发展。

      (五)完善配套措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加大对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基建等项目的财税支持力度。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运用信用手段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水平。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申请国内外专利、注册国际商标、登记版权创新产品、参与制订技术标准。完善知识产权转让机制,使关键技术经研发突破后能够为中小企业共享。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