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2101-1200-2011-00222
    • 备注/文号:泉丰政综〔2011〕237号
    • 发布机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11-12-31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丰泽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2-01-10 00:00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现将《丰泽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丰泽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丰泽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二个五年环保规划,同时,也是国务院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的第一个五年环保规划。科学谋划“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对于指导我区 “十二五”期间的环保工作,服务全区经济优化提升,进而改善我区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生态建设,积极服务泉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初步建成经济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高新人才聚集、社会文明祥和、生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核心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环境形势分析

    一、《丰泽区“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十一五”环保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围绕建设现代化科工贸文化旅游区和现代化城市核心区的目标,以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基本完成了规划的阶段性任务。

    1.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十一五”期间,丰泽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晋江流域丰泽段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2%,平原渠、西北洋滞洪区、浦西滞洪区均达Ⅴ类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低于60dB,交通噪声低于70dB,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63%。

    2.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

    建成北峰污水处理厂和城东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东海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在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完善配套污水管网,使我区污水收集量得到较大提高。

    完成东海片区垃圾转运站改造,提高辖区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0年,辖区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

    3.环境整治成效突出

    全面推进重点流域、近海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北渠饮用水源保护及内沟河管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坚持勤查重罚,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促进辖区内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区全面推广使用商品砼和散装水泥,加大对道路、施工场地管理,降低建筑扬尘污染;继续巩固烟尘控制区创建成果,2007年起不再批准新建燃煤锅炉,现有锅炉配套建设脱硫设施,并对辖区内所有锅炉进行每年复测,复测率达100%;积极推广电、液化气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居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工业清洁能源使用率49.12%。实行餐饮业审批前100%配套建设油烟治理设施,餐饮业油烟得到有效净化;通过整治含苯鞋业,严格限制引进新的含苯制鞋项目,辖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很大优化。2006~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二类标准。

    巩固创建噪声达标区。至2010年底,我区已建成西湖片区2.2km2一级噪声达标区、北峰片区2.34km2二级噪声达标区、建成温陵路以东23.02km2噪声达标区,使全区噪声达标区的覆盖面积达27.56km2,使噪声达标区占建成区的面积达到72%。

    4.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编制并实施《丰泽区生态建设规划》,巩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草邦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区、桃花山鸟类保护区和群生水库涵养林保护区,并使之发挥优良生态环境效益。

    绿色创建工作成绩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创建国家、省、市及区级“绿色社区(小区)” 分别为2个、5个、9个和20个;创建国家、省、市、区级“绿色学校”分别为1个、3个、13个和12个,使辖区的环境得到绿化、美化、净化,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

    5.环境综合管理措施持续发力

    “十一五”期间,我区实施“退二进三”政策,严格执行违法企业登报承诺制度和环境守法绿色信贷规定,坚持勤查重罚和错时执法,严肃查处环保违法行为。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区环境监测站于2008年12月通过省级标准化建设考核验收,区环境监察大队于2009年底通过省级二级达标验收,环境监测、监察和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6.全民参与环保局面稳步打开

    抓住创卫创模迎复检、“六五”世界环境日、“绿色创建”和“家园清洁行动”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及企业的环保意识,全力营造人人参与环保的氛围。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表一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0年

    “十一五”规划指标要求

    完成

    情况

    城市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保护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99

    1.8

    完成

    “三同时”执行率(%)

    100

    100

    完成

    排污收费征收面(%)

    100

    100

    完成

    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

    100

    100

    完成

    环境空气质量等级

    二级

    二级

    完成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96.2

    99

    未达到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50

    ≥50

    完成

    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95

    ≥95

    完成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

    54.4

    <60

    完成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

    68.5

    ≤70

    完成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100

    100

    完成

    汽车尾气达标率(%)

    ≥95

    ≥95

    完成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城市污水处理率(%)

    80

    ≥80

    完成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72

    >60

    完成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98

    完成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100

    ≥90

    完成

    危险废物处置率(%)

    100

    100

    完成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

    ≥36

    完成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二氧化硫(吨/年)

    873.3

    1125

    完成

    烟尘(吨/年)

    390

    1150

    完成

    工业粉尘(吨/年)

    450

    450

    完成

    化学需氧量(吨/年)

    4367.82

    4751

    完成

    氨氮(吨/年)

    405

    405

    完成

    (三)小结

    几年来,我区重点流域、近海水域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继续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削减;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绿色创建工作成绩明显。规划实施达到了规划目标的进度要求,大多数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十一五”期间,我区化学需氧量(COD)比2005年减排5.4%,二氧化硫(SO2)比2005年减排20%,两项指标均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总体来看,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良好。

    二、 “十一五”期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2006~2010年,我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变好,其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呈上升趋势,2006年为97.8%,2007年为97%,2008年为98.4%,2009年达98.9%,2010年为97%,全年空气污染指数(API)为59,优级率为42.2%,主要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二)水环境质量状况

    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根据《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泉州市环境保护局,2010.6),晋江水系水质状况优,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内河水质基本符合功能区标准,其中,西北洋滞洪区六期监测有五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平源渠和浦西滞洪区符合Ⅴ类水质标准;2010年度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6.2%,饮用水源水质总体良好。

    (三)声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丰泽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为54.4dB,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交通噪声监测结果为68.5dB,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类区标准。

    (四)固体废物处置状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不断完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区医疗废物由市医疗垃圾焚烧中心统一收集处理,医疗废物基本做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100%得到妥善处置。

    三、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虽然我区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环保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1.完善污水管网建设的体制滞后,污水管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的问题。

    2.城区内沟河两侧截污不彻底、部分管道老旧损坏。

    3.城区垃圾收集站布置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二)环境安全隐患依旧存在

    1.中心城区排涝体系不够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北渠存在安全隐患。

    2.漂染、化工、液氨冷库、煤场、树脂、蓄电池及危险化学品仓储业给环境带来安全隐患。

    (三)减排工作形势严峻

    1. 现有水污染重点企业均处于中心城区东海组团,随着功能区划改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推进,减排空间小,减排难度大。

    2. 减排配套政策和法律等方面不完善,减排考核的方法不够科学,现有核算细则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减排形势严峻。

    (四)环境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我区城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产”行业发展迅速,因扬尘、油烟、噪声引发的污染扰民纠纷也越来越突出。大气环境污染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我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城市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改造,使得环境压力很大,环境问题日趋复杂,但我区监督管理能力总体上仍然滞后,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不相匹配。

    第二章   规划原则

    做好“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关键要用更加开阔的眼光加快实现历史性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舆论监督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海西求先行、泉州走前列、丰泽新跨跃”的要求,以实施“两个加快”(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区)、推动“四个提升”(城市产业向高端化提升、城市形象向高口位提升、城市民生向较高品质提升、城市党建向科学化提升)为工作主线,致力 “五区构建”(高端产业聚集区、海西大都市建设先行区、科技人才领航区、生态文明宜居区、和谐幸福示范区),全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核心区。不断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把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推行工业污染全防全控,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努力把丰泽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高新人才聚集、社会文明祥和、生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湾型城市核心区。

    二、基本原则

    优化经济,民生优先。紧密联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风险,保障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我区城市功能区域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差异性,强化环境保护措施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相衔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分区控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突出绿色,注重生态。始终注重生态环境,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三、规划目标指标

    全面巩固和深化“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成果。通过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强化污染源日常监管,在招商选资工作中严格环境准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饮用水源保护,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使水、气、声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并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所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

    到2015年,全面控制工业污染,有效治理城市污染,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督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主要指标如下:

    (一)环境质量指标

    1.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8%以上。

    2.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5%以上。

    3.重点流域省控以上断面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以上,I-III类水质比例达92%以上。

    4.全区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达96%。

    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dB(A)。

    (二)污染控制指标

    6.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1%、10.3%。

    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2.5%、2.0%。

    8.全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

    9.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10.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

    (三)生态建设指标

    11.绿化覆盖率40%。

    1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m2

    四、规划年限和规划范围

    规划年限为2011年~2015年;现状调查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范围为丰泽区全境。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结合“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潜在的环境问题及“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目标、指标,应完成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及宣传培训等几项主要任务。

    一、深挖减排潜力,确保实现总量削减目标

    以削减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

    (一) 加快COD、氨氮减排工程建设,完善各片区配套管网建设

    规范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排污监督,实现各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整合和改造衔接,及时对渗漏的污水管道进行补修,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努力完成COD和氨氮减排任务;氨氮减排要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完善脱氮措施、工业废水稳定脱氮为重点。至2015年,配合市政公用事业局建成东海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提高东海新区污水收集率,加快推进东海、城东和北峰片区污水支管网工程。“十二五”期间,结合泉州市“三大组团”建设,丰泽辖区内规划建设东海大街、滨海公园、沿海大通道等3处污水提升泵站。

    (二) 加快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减排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使用

    我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较多的行业是纺织印染业、食品加工业及机动车尾气排放,能源消费以燃煤和石油为主。因此,我区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减排要以企业煤改气、油改气,并提高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脱氮设施处理效率为重点,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LNG项目建设。通过大力推广天然气、液化气、民用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广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车辆等手段,协助配合做好机动车环保标志的发放管理及监督检测,淘汰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的车辆,按计划实施国四机动车油品替代,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三)深化行业污染减排工作,提高监管水平

    1.强化源头减排,杜绝新污染源产生

    要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控新污染源产生。鼓励发展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就业,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禁止发展严重危及生命、生态安全,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

    2.实施过程减排,促进稳定达标排放

    制鞋产业要继续打击违法使用“三苯”的生产行为,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原料和先进工艺;装备制造业要扶优汰劣,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废弃物综合利用,深入推进汽配、机械、五金加工企业做好生产中的机油收集管理、铁屑处置;建筑产业要对建筑的设计、施工、拆除等阶段进行全程控制,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树脂工艺品产业要选用无毒、无污染的原材料、添加剂,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开发新型环保树脂工艺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软件开发业及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效推进主导产业的链条构建,另一方面要加快其自身的技术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其向资源消耗少,污染小、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和国家、省、市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按期完成淘汰任务,按期关停审批(核准)新扩建项目要求关停的产能,已在2010年底前淘汰关闭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严格监管、关停到位。对污染问题突出的纺织印染业、食品制造业、鞋服制造业及树脂工艺品制造业,配套完善环保治理设施,进行循环经济试点,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011年底前,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形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腈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法聚酯设备等落后化纤产能。强制使用小浴比染色设备和工艺,限期淘汰单位产品水耗超标的染色设备和工艺。2013年底前,关闭辖区内畜禽屠宰企业。

    2.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动企业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引进关键链接技术,通过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形成生产过程的生态链网,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原来基础上削减,建立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

    3.推行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清洁生产的实施和监督管理,重点抓好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扩大审核范围,结合节能减排、重污染行业(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纺织、印染、食品饮料以及其他重点排污行业废水深度治理、节水改造和清洁生产,提高水回用率。其中,2013年底前,南新漂染、联益纺织、联益织造、信益纺织、海天染整、怡泰漂染等纺织印染企业单位产品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50%以上或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以上;华润雪花啤酒(福建)有限公司节水30%以上或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以上。

    (五)紧抓技术创新,深入推进碳减排工作

    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节能降耗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大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以循环经济为依托,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效率。淘汰高耗能产业和生产工艺,加大对高耗能工业行业,特别是对印染、食品加工及发泡生产等行业的整治力度。“十二五”期间,在全区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做好环保服务工作,对于符合低碳发展思路的企业和项目,积极做好排放总量和环评的审批服务。

    二、以重点流域、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重点流域的水质以及饮水安全的现状和动态,认真制定和实施规划期间的主要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全区水环境现状。“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我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及我区内沟河水质达标率100%的良好态势。

    (一)加强北渠管护,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理顺饮用水源保护与管理职责,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水质监测,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纳入常规监测范围,实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水质变化动态;严肃查处在北渠饮用水源两侧堆放垃圾和直接往北渠倾倒垃圾的行为。

    在北渠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会同泉州市北渠管理处继续开展整治污水直排现象,加快污水应急截污管网工程建设工作,促进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二)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1.开展综合整治

    一要将“十一五”以来我区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情况进行认真、系统地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研究继续推进治理工作的对策措施,确保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总目标的全面实现。二要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继续开展在用污水管网的排查修缮,做好清淤、疏浚、改造工作;加大配套管网的规划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的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2.开展专项整治

    根据全区禁养畜禽的规定,继续将畜禽养殖的治理列为我区重点流域水环境和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在2011年底前,全境取缔畜禽养殖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重点流域污染防治

    “十二五”期间,区有关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还应积极协助泉州市开展城市内沟河的清理整治工作。完善内沟河截污工程,防止污水直排内沟河,加强内沟河管理,清理河沟漂流物,严禁在内沟河直接倾倒垃圾,查处违法排污企业,确保“十二五”期间城市内沟河水质达到GB3838-2002 Ⅴ类标准。

    4.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与监管

    继续积极协助实施泉州市水环境保护计划项目,深化洛阳江流域和晋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监督检查,注重突击检查、夜间检查及节假日检查,防止企业偷、漏排生产废水,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并稳定达标排放。

    三、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积极融入海西城市群和环泉州湾城市群建设,突出我区在泉州市“一湾两翼三带”空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城中村、城中厂改造,加快东海新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设施、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形成以“四个服务中心”与中心城区相互衬托的组团式新型城市格局。

    (一)加快城区产业布局调整

    1.逐步实施“三旧”改造

    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成片后零散”的思路,积极稳妥地实施“三旧”改造,整治城市综合环境,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营造宜业宜居的现代魅力城区。以成洲老工业区改造为突破口,深化对云谷、仁凤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改造。充分利用以成洲老工业区企业、社办企业、集体所有制关停或停产企业为主的旧厂房,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用于发展集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酒吧、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创意新型产业。

    2.优化都市产业

    继续推进“退二进三”战略,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搬迁不符合规划并对居民区和公共设施等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企业及加工小作坊,引导这些企业往远离城区、产业群集中的工业区搬迁,禁止在中心城区审批新建污染型工业类企业,为居民营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二)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

    1.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控

    严格执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加强小汽车、公交车、客运车等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配合做好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并推行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车用燃料的使用。

    2.加强油烟污染治理

    引导餐饮业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减少油烟对居民的影响。继续开展饮食业油烟污染整治工作,在环评审批上,要求商住房配套建设公公油烟管道,新建餐饮店必须按规范配套油烟净化设施,做到达标排放,原则上实行高空排放。

    3.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

    针对泉州市“三大组团”开发建设及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建筑、拆迁和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采取“湿式作业”、推行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等综合防尘措施,强化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努力减轻扬尘污染。

    (三)加强各类噪声监督管理

    通过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严格各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等手段,综合整治声环境,降低噪声污染投诉率。

    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结合城区总体功能布局,按丰泽区声环境功能分区进行分类管理。对达标区内各噪声排放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污染源申报,解决噪声污染扰民问题和改善城市的声环境质量。严禁在位于中心城区的街道、广场、公园等特殊区域设置高噪声污染设施。

    2.加强工业噪声监管

    加强固定噪声源的污染防治,采用降噪措施,实现工业固定噪声源达标。加强对工业企业噪声源的监管,对噪声污染治理难度大、严重扰民的企业,引导、督促搬迁转产,促使工业企业噪声源全部达到厂界排放标准。

    3.重点整治交通、施工、社会生活噪声等扰民噪声

    按照国家《机动车辆噪声排放标准》,加大交通噪声污染控制力度。按照“控制总量,逐步淘汰”的原则,对超期服役或劣质高噪的机动车给予取缔。外地过境车辆按指定线路通行,限制农用车和拖拉机进入城区。强化城区机动车禁鸣管理,严查违规鸣笛的机动车,合理调整车流。

    按照国家《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控制建筑施工噪声。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制度,确保挖掘土石方、打桩、结构建筑、装修等施工阶段符合噪声排放标准。

    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监管。严格控制餐饮、文化娱乐业等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行业的审批,对所产生的噪声,督促采取降噪措施,加强治理,确保区域噪声源达标。

    (四)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加强施工固废监管力度

    “三大组团”、“三旧改造”、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城建活动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要加强对施工场地和施工单位的监管,指定建筑垃圾的填埋地点,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促使施工单位做好建筑垃圾的清运工作,做到清洁运输,防止垃圾运输车辆“滴、洒、漏”二次污染现象;各街道环卫部门也可主动和施工单位联系,负责起建筑垃圾的清运工作,建筑垃圾清运的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2.完善垃圾中转站建设

    完善垃圾收集和运输系统,对垃圾箱和垃圾集中回收点的位置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垃圾回收和运输的频率,减少垃圾的堆积数量和时间;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云山社区、宝山社区、浔美工业区、田安南拓片区、美仙山等5座垃圾中转站。

    3.规范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置

    对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实施全过程监管和风险管理,提高我区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抽查小规模医院、私人诊所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规范对医疗垃圾采取统一收集、集中储存、密闭运输及无害化处理。

    4.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严格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单位,应当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方式和设施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措施,不得随意堆放、倾倒。严厉查处区内企业工业固体废物随意倾倒、焚烧现象。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宣传力度,着力构建协调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加快城市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构筑以泉州湾河口湿地、晋江、洛阳江丰泽段水系、城市绿化带和生态园林、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候鸟生态保护区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一)深入开展生态建设活动

    根据泉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开展我区的生态建设,以“绿色社区(小区)”、“绿色学校”及“环境教育基地”创建为重要载体,扎实推进“绿色社区(小区)”、“绿色学校”及“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1.继续开展环保创建活动

    在各创建社区开展环保法律法规讲座和环保知识培训和咨询活动,张贴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图画,增强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居民使用环保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共同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2.开展学校环境宣传教育

    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中小学课堂教育,继续在我区中小学校中开展 “绿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教育讲座、环保知识问答竞赛、环保绘画比赛、环保表演活动等多形式的环保宣教活动,为儿童的成长营造“环保、绿色、节约”的环境和氛围。

    (二)实施绿化工程,提高绿化覆盖率

    1.“东海组团”绿化工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东海组团”将形成以集中公共绿地森林公园、行政中心轴线绿地及广场、观音山公园、济龙公园、桂屿公园和沿海大通道外侧滨水公园为主体,结合古树名木、东海大街、东海综合大道道路绿化带以及防护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2.“城东组团”绿化工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城东组团”将完成毓才街、滨江路、东星路、海韵街、迎晖路、兴学路、45、47、49号路延伸段、南环路市政道路两侧绿化,新增西福小区、美仙山二期、三期安置小区、庄任花苑、东星1、4号地块、金凤屿安置小区二期等组团住宅小区、单位庭院绿地建设,新增绿地面积约28.2万m2

    3.“北峰组团”绿化工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北峰组团”将以清源山、葵山、马落山、翠屏山等山体作为绿色背景,以滨江、北渠、漳泉肖铁路带状绿地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组成绿色通道,以各类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化开敞空间为绿点,建立网状绿地系统,突出山—城—江自然格局特点。新增西华洋滞洪区公园及郑成功焚青衣公园等2处组团公园绿地建设,确实提高我区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水库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及红树林体系工程建设和管护,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综合管护工程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效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更新、复壮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汇能力。对沿海、环城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将我区沿海、环城打造成为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灾防灾、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的绿色屏障。 “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辖区内“三山”(清源山、桃花山、大坪山)、“两江”(晋江、洛阳江流域)等为主的禁采区,禁止一切生态破坏活动。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桃花山海滨水禽核心区和缓冲区,只可进行保护性整理。

    五、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强化环境执法监督

    (一)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东部地区三级标准达标建设成果,做好迎接“复检”工作。加强以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技术装备为基础的常规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能力。

    (二)加强监察能力建设

    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巩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果,做好迎接“复检”工作。

    (三)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储运事故、医院医疗固废污染事故、北渠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等事故性问题应急能力建设,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重点抓好化工石化仓储事故、液氨泄漏等事故性问题应急能力建设。

    一要继续完善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加强应急防护与监测设备配置,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三要经常开展整治污染事故隐患活动,加大对辖区各类重点污染源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贮存、使用单位现场检查,落实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源头上杜绝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推动环保全民参与

    (一)推动环保全民参与

    利用“地球日”、“环境日”、“水日”等各种环保纪念日开展环保咨询、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接受群众咨询。

    结合“创卫”、“创模”等活动在各主要交通路口、公共场所设立大型广告、张挂宣传条幅,分发环保宣传材料,扩大环保宣传面。

    鼓励、支持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加强与海内外环保组织的学术调研、交流,开展专项环保课题研究。

    积极开展环保消费进家庭,环保学科入校园,环保课题入党校行动,使环境保护意识融入社会各阶层,环境监管与执法工作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支持。

    (二)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加强“消费要对环境负责”的思想教育,倡导人民群众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鼓励企业研发、使用无污染、不危害人体健康的生态产品,推行绿色标志产品和生态企业认证制度。食品行业广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工作,树立生态品牌;服务业继续开展消除“白色污染”,推行节水节能产品使用。

    第四章  重点项目介绍

    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通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确保“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重点项目共分为五大类别,总计16个(具体内容见附表)。资金筹集主要采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BOT社会投融资、企业自筹等形式。

    一、道路管网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包括“城东组团”的毓才街、滨江路、东星路、海韵街、迎晖路、兴学路、45、47、49号路延伸段、南环路、“东海组团”的东海大街、东滨大道、东海综合大道等13条城市道路及“北峰组团”的经四路、普贤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做好道路管网建设可促进“三大组团”内部污水管网的快速对接,加快完成生活污水收集网络,提高我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二、生态建设项目

    依据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我区拟通过新增公园绿地及生态旅游区建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十二五”期间,丰泽区建成区拟新增“三大组团”公园绿地,完善我市绿化体系,建设各类生态旅游区及休闲山庄,为人民营造宜居和谐的居住环境。

    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和运营环保基础设施,努力改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

    (一)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区“三大组团”规划建设5座垃圾中转站,分别位于云山社区、宝山社区、浔美工业区、田安南拓片区、美仙山(城东片区安吉路与47号路交汇处往北80米)。并将在我区城东街道建设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占地50亩,日转运生活垃圾1200吨。

    (二)污水提升泵站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 “三大组团”规划建设东海大街、滨海公园、沿海大通道等3处污水提升泵站。

    (三)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协助加快东海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尽快投入运行,提高我区东海片区的城市污水收集率。

    四、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

    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区“十二五”期间拟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1个项目:在纺织印染业、食品制造业、纺织鞋服包袋制造业及树脂工艺品制造业,选择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清洁生产试点,高标准、规模化培植清洁生产的典型。争取更多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机构、提高环境监察能力、建立环境应急处置体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共2个,分别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环境监察能力体系建设。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

    “十二五”环保规划是确保我区在更高平台发展和国民经济以更高速度前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依据。为使规划得以实施,使规划的各个重点工程项目真正落到实处,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实施相应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落实环保“一岗双责”机制

    根据区长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向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下达环保目标责任,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环保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实行半年跟踪落实、年终考核和通报。对环境事故多发、环保工作没有及时部署落实、重大环境隐患没有在限期内整改到位、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没有依法进行查处、环境事故责任追究不落实的地区或行业领域,由区政府进行通报,必要时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对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环保监管职责纳入政绩考核,作为干部评价、提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据。没有完成年度环保工作目标,或发生环境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相关领导责任人员实行行政问责,并在环境保护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切实有效的环保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要建立环境保护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强化政府环保投入主体地位,以建立和疏通环境保护投资有效渠道为重点,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让全体百姓都能享受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环境监管服务、污水垃圾处理服务、环境应急服务、环境信息知情服务。使社会公众逐步享有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基本环保公共服务,最终实现大致均等的环保基本服务。

    三、强化环境执法监督

    构建高效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有序协调内部执法监督,突出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交流和沟通协调制度、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建立和完善巡查、直查、稽查、后督察和年度考核制度,相关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密切配合与加强协作。

    拓展环境执法监督领域。转移执法重心,突出事前和事中执法监督,变被动的末端执法为主动的全过程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后督察制度,积极探索长效机制,规范后督察工作程序,把后督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加强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系统思维,建立学习制度,不断充实和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加强防范污染事故的宣传工作。结合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我区的环境保护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大局;要加强环保行政部门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从加强环境宏观调控能力、环境引导能力、环境监控监测能力、环境执法能力、环保创新能力、环境安全服务能力、环保部门自身管理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环境安全保障主体的环境安全保障管理水平。

    五、完善环保管理政策研究

    实施普及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的政策,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全面推广生态补偿制度;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采用 BOT、TOT 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要建立科学、准确的信息系统,力行环境信息公开,推动公众参与,强化环境公众监督,强化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着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六、强化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制度

    (一)强化环境管理体制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保“三同时”管理。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中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明确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环境。

    (二)加强环境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形成岗位培训制度化

    以适应现代化环境管理的需要,对环境管理人员,特别是现场执法人员实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提高和完善环境监管能力;提高数据传输与分析的数字化、自动化;规范环境监理制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三)排放标准管理与排污总量管理并举

    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应遵循排放标准管理与排污总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所有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必须稳定控制在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内。对超过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区域或流域,应限期削减排污总量,不再新建、扩建加重环境污染的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排污总量。

    (四)保障环保执法所需经费

    财政部门要将环保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业务经费和执法成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七、健全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改善环境质量,支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的环保技术改造。

    (1)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收取污染物处理费、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事业,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环保领域。并加强对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保证社会投资的合理回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环保治理设施逐步实行专业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准入,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环保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3)建立完善排污费征收稽查机制,依法征收排污费。


    附表

    丰泽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投资概算

    (万元)

    资金筹集

    建设年限

    实施单位

    一、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东海组团”道路污水管网配套工程

    纬五路6744米、东滨大道8228米、东海大街(南段)3405米、经四路2900米、经十四路2711米、经十五路1602米、经十六路354米、经十七路818米、经十八路1210米、经十九路878米、经二十路南段719米、支七路380米、支八路1061米、支九路289米,总计31299米城市道路污水管道

    2433

    市级部门筹集

    2011~2013年

    市级项目

     “城东组团”道路污水管网配套工程

    毓才街(51号路)1315米、滨江路3620米、东星路1370米、海韵街(50号路)1430米、迎晖路1910米、兴学路560米、45、47、49号路延伸段1460米、南环路1140米,总计12805米城市道路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

    1000

    2010~2015年

    “北峰组团”道路污水管网配套工程

    经四路:总长5.8km的城市道路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

    1200

    2011~2012年

    普贤路:总长8.4km的城市道路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

    二、生态建设项目

    公园建设

    东海组团

    协助加快建设观音山公园(投资约7.7亿元)、东海市级文化广场(设计方案未定,尚无投资预算)、东海滨海公园(投资约1.6亿元)等城市公园

    93000

    市级部门筹集

    2011~2015年

    市级项目

    北峰组团

    协助加快建设西华洋滞洪区公园、郑成功焚青衣公园等组团公园

    43000

    2011~2015年

     

     

     

    生态旅游建设

    武陵农场农业观光园

    协助建设区“环境教育基地”

    5000

    企业自筹

    2011年

    区教育局、区环保局

    桃花山滨海休闲旅游区

    协助加快建设“休闲、时尚、健康”为主题的桃花山滨海休闲旅游区

    未定

    市级部门筹集

    2011~2015年

    区建设局、区农林水局、东海街道办事处、城东街道办事处

    友邦休闲山庄

    协助建成集休闲、娱乐、会务、旅游度假等一体的现代生态园

    18000

    企业自筹

    2011年

    区建设局、华大街道办事处

    宏源山庄

    协助加快建设宏源山庄

    15000

    企业自筹

    2011~2015年

    区建设局、华大街道办事处

    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城市污水处理厂

    建设项目

    协助加快东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

    1000

    市级部门筹集

    2009~2011年

    市级项目

    污水泵站建设项目

    东海大街、滨海公园、沿海大通道等3处污水提升泵站

    1550

    市级部门筹集

    2011~2015年

    市级项目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规划建设云山社区、宝山社区、浔美工业区、田安南拓片区、美仙山(城东片区安吉路与47#号路交汇处往北80米)等5座垃圾中转站,服务于辖区内各大型住宅小区、商务办公区等

    1000

    市、区级部门筹集

    2011~2015年

    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各街道办事处

    城东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

    生活垃圾转运中心,占地50亩,日转运生活垃圾1200吨

    8500

    市级部门筹集

    2011年

    市级项目

    四、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

    建设清洁生产型企业

    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至2011年底前,完成南新漂染公司清洁生产审核

    未定

    企业自筹

    2011年

    区经贸局、区环保局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巩固《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东部地区三级标准达标建设成果,做好迎“复评审”及扩项认证工作

    100

    财政拨款

    2011~2015年

    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察能力体系建设

    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规划期间巩固环境监察机构达标建设成果,做好迎“复检”工作

    100

    财政拨款

    2011~2015年

    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环境监察大队

    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

    根据全国环境监察、环境监测东部地区三级标准化建设要求,需建设办公、实验用房1000平方米

    1000

    财政拨款

    2011~2015年

    区财政局、区环保局、

    区环境监察大队、区环境监测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